肆. 不受限定之时空和限定之结构

 

 

传统的⻄方建筑学认为,建筑是人为的客观存在。建筑的组成要素如形式、功能、空间、时间、结构等研究对象也是客观的,不依赖精神而存在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古典主义、现代主义、后现代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流派的争辩,不会离开“客观”这一讨论的基础。然而,东方思想却有另一种理解:我们的认识对象 (客体)与我们(主体)息息相关,没有概念上纯粹的主观和客观的分别,事物 的本质在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的事实中显现。

 

世界并非唯一如此,而在于你我的理解是否如此。主体和客体若是分离的,那建 筑就会发展出如神明般完美无缺的结构,如生命般精密复杂的构造,如自然般变 化无穷的形体。一切有形之物如结构、构造和形体就成为了建筑中最重要的部 分。主体和客体若是相合的,那建筑就会发展出如天地般绵延不绝的时空,如人 心般变幻莫测的意象,如宇宙般深邃幽明的境界。一切无形之物如时空、意象、 境界就成为了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。

 

基于主客相合的理解,我们身处于建筑之中不是在体验建筑,而是我们就是建筑 本身;不是我们在赞美建筑,而是建筑本身在诉说;我们和令我们触动的情景交 融在一起,建筑的本质才能真实地显现出来——此时此地此情此景,建筑不再是身 外之物,而是与我们化同。基于这样的理解,建筑的功能不仅是满足人们生产生 活的需求,建筑和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用关系,而是可以让人们融入于其中, 激发了人们对生产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,改善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,促成了 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持久的经济发展。

 

建筑的实体构成称为“形构”,其所包容的时空构成称为“间构”。形构的变化称为 “形势”,间构的变化称为“境界”。连续不断的变化称为“绵延”,变化的程度称为 “韵律”。 建筑(人为之物)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融合称为“形意相合”。中国的书 法、绘画、诗歌、营造、园林、雕塑皆追求形意相合的境界。

 

光明把事物区分开来,使得事物清晰显现,让事物可以度量;黑暗把事物揉合起 来,使得事物模糊混沌,让事物不可度量。记忆是关乎过去的事物,通过不同来 获取过去的相同的经验;想象是关乎未来的事物,通过相同来获取未来的不同可 能。光明唤起记忆,黑暗激发想象,而人们活在自己的记忆和想象之中。⻄方建 筑注重建筑的构造性,构建光明的形象,引导人们对场所的记忆;而东方建筑则 注重建筑的叙事性,营造幽明的境界,绵延不绝的时空,激发人们对环境的想 象。......

 

亦明亦暗、时有时无称为“幽明”。形意相合的关键在于“幽明”。东方之境在于深 邃、空灵、寂静、悠远、清冷,而以上诸境皆幽明。东方之美在素朴、飘逸、幽玄、阴翳、柔和,而以上诸美皆幽明。东方之意在中庸、持戒,禅定、心斋、淡 泊,而以上诸意皆幽明。

 

世界如此这一般,你我理解不一般。形构和间构不是二构,形势和境界并非二 事。他们犹如硬币的两面,不可独立而存在;犹如天地捭阖,阴阳四时变幻,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。主体和客体若是分离的,建筑中的时空和结构也是分离的,人 们在不受限定的时空中也是限定的。主体和客体若是相合的,建筑中的时空和结 构也是相合的,人们在限定的结构中也是不受限定的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