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. 不被建构之超越世界和建构之现实世界
当下,是基于对过去未来的否定;确定,是基于对可能情况的消灭;建构,是基于对原始状态的破坏;而人们沉浸于“当下”、“确定”、“建构”的喜悦之中。
我们不能单纯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。科学的方法是基于万事万物 “分”的原则,其前提是对象的确定性、客观性和规律性,其步骤是发现问题、研 究问题和解决问题。可是,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,我们和 我们的认识对象紧密相连不可分离,我们的世界也因我们内在的生命情感的变化 而发生变化,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的分别,我们认识的对象也包括了我们自 己,我们无法剥离自身的设定去得到一个纯粹的真实的物质世界。
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的思想是一种超理性的精神活动,就是要在外在物质世界的 基础上建构一个意象世界,即“所谓于天地之外,别构一种灵奇”。意象世界不是 逻辑的“真”,而是存在的“真”。王阳明说:“汝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。 汝来看此花时,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。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。”存在的本质 在于心物相合,情景交融,而非物理实在。基于这样的思想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 是真正的现实世界。——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存在感知在于人们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思 想情感,现实世界不是客观真理的世界,而是客观实在和主观意向相合的“亦幻 亦真”的世界。
我们身处一个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之中, 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这个世界将会 如何改变,未来具有不可知性。人类创造事物,事物反作用于人类,并对人类社 会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只因为这些人为之物不仅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,而且 蕴含了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思想。人类总是希望超越现实的限制,臻于理想 的境地;定义只能描述当下,不被定义才能描述未来。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人为之 物都是可以被重新定义,构建,塑造的,如果它们不符合今时今日,此时此地, 此情此景。决心来源于理性和感性的融合,自信来源于自由和自律的融合,幸福 来源于资本和人本的融合。现实不是一个世界,现实和超越不是两个世界,我们 如何看待世界,世界就会成为我们眼中的那个世界,那个原本如量子般无法确定 的世界就被确定了下来,并且独一无二。......
从这层意义来理解,现实世界是由物和心两种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共同构 成的。物质是可以度量的,意识是不可度量的,城市和建筑因为融入了人的意识 而变得不可度量。建造意味着现实被固化、被分化、被数化、被极化;而不被建 造的人、自然和时空则是变化的、自由的、自在的、超越的。
城市和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广泛最悠久的人为之物。我们把城市和建筑中 的“玄无”和“妙有”称为“不建”,因为时间、空间、自然、人和人的思想都是不被建造的超越性要素。《易经》曰:“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天地人三 才被认为人的命运之道。而建筑之道,亦是三才之道————天代表不建之时空, 地代表不建之自然(场地),人代表不建之思想。
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决定了我们设计建筑的方式。城市和建筑自其诞生就注定了他 们不是客观的普通的人工建构,他们将持久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。我们 身处建筑之中,建筑就会成为我们世界的组成部分,建筑是我们的身体行为发生 的场所,而建筑中不被构建的部分则是我们的精神活动进行的领域。
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中的时间、空间、自然环境以及人的思想这些不被建构的 超越性要素的研究来构建一个天人合一的意向世界。通过不可度量的要素来解决 可度量的问题,由定义的创造转向不定义的创造。从“不建”出发思考城市和建 筑,设计的关键将从物质建构转向心物相合,从理性分析转向情理相合 ,从技 术方法转向艺技相合,从经济策略转向文资相合,从形态构成转向形意相合。从 构建转向不建,或二者合一,达成心物相合、天人合一之境。